当前位置: 首页 > 党的建设 > 党群活动
                              党史百人百事第四十八期——改革开放、罗亦农
                              来源:新乡平原国资综合部     发布日期:2021-07-21    浏览次数:548次

                              改革开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成为大势所趋,开放迫在眉睫。1978年5月,我国向西方发达国家派出了以副总理谷牧为团长的第一个高规格政府经济代表团。他们在考察中看到了中西方在经济、科技上的差距,也看到了彼此的需求:中国需要资金、技术,西方需要市场、出口。合作成为双方不谋而合的默契。

                              但突破口在哪里呢?广东凭借毗邻港澳面朝大海的自身优势,抢下了这个机遇。

                              1626831803390235.jpeg

                              1978年底,主持广东省委工作的习仲勋建议,将宝安县、珠海县升格为深圳市和珠海市,吸收港澳、华侨资金,从香港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建成外贸出口基地。这个提议于1979年1月得到中央批准。

                              1979年4月,习仲勋到北京参加中央工作会议。他在发言中希望中央能根据广东紧靠港澳、华侨众多的特点,给予特殊政策,在深圳、珠海、汕头建立出口加工区。这一设想得到了邓小平的大力支持。

                              1626831828523826.jpeg

                              关于如何命名这几处实行特殊政策的地区,邓小平说,“还是叫特区好,陕甘宁开始就叫特区嘛!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的报告,决定在深圳、珠海划出部分地区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将“出口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同年8月,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作出决定,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经济特区建设正式通过立法程序确定下来,大规模的经济特区建设正式拉开帷幕。

                              南国春早。1984年1月24日至2月10日,近80高龄的邓小平南下先后视察了深圳、珠海、厦门三个经济特区,他充分肯定了特区的发展成就,也明确了办特区中“放”的指导思想——“开放政策不是‘收’的问题,而是开放得还不够”。

                              1626831864697582.jpeg

                              1984年4月,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岛,大连、烟台、青岛、上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放由点连成线;次年2月,长三角、珠三角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由线到片;1988年4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撤销广东省海南行政区、设立海南省,在海南岛建立全国最大的省级经济特区。

                              1990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开发开放浦东,掀开了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的崭新篇章。几十万建设者开进浦东,架桥筑路,建厂造楼,一个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浦东新区在长江出海口崛起。

                              历史,在一个春意盎然的季节选择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而后点燃了中国这个古老民族走向世界的激情。一场改变中国也改变世界的变革,正见证着中国经济的奇迹!


                              改革开放的意义?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进程的生动缩影,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创举。

                               


                              罗亦农

                              1626831886646082.jpg

                              罗亦农(1902-1928),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易俗河雷公塘,原名罗善扬,字慎斋,后改为亦农.

                              1921年春,由上海共产党组织选派,去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习。同年冬,转入中国共产党党员,并被推选为中共旅莫斯科支部书记。同时,介绍刘少奇转为中国共产党员。

                              src=http___dangshi.people.com.cn_NMediaFile_2012_0727_MAIN201207271554000204876678676.jpg&refer=http___dangshi.people.com.jpg

                              1925年回国。首先以中共中央特派员身份赴广州参加全国第二次劳动大会的筹备工作。会后,奉命留在广州,担任中央驻粤临时委员会委员,中共广东区委宣传部长。在同年春夏之交,在平息军阀杨希闵刘震寰的叛乱斗争中,与陈延年等多次开会研究,作出动员民众,督促国民政府肃清杨、刘军阀”的决定,并指导共青团广东区委成立临时宣传委员会,广泛开展平叛宣传工作。省港大罢工爆发后,一直站在斗争最前列,多次起草传单以鼓动工人罢工斗志,并协助罢工委员会,妥善安排了进入广州二十多万香港罢工工人的食宿问题。

                              1626831921135334.jpg

                              1927年3月21日,与周恩来赵世炎一道,再次举行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终于取得胜利。

                              1928年4月15日,因叛徒出卖,罗亦农不幸被捕,6天后,在龙华刑场英勇就义,年仅26岁,成为第一位牺牲的中央政治局常委。

                               


                              久久不一样的黄色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