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的建设 > 党群活动
                              党史百人百事第四十六期——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董振堂
                              来源:新乡平原国资综合部     发布日期:2021-07-16    浏览次数:490次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977年7月,党的十届三中全会恢复了邓小平在党内、政府和军队中的全部领导职务。与此同时,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不少老同志也从不同角度提出,要恢复和发扬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正确认识与把握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一时期,中央党校也作出规定,研究党的历史要遵守两条原则,一是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的有关指示,二是以实践为检验路线是非的标准。

                              1626404833516896.jpg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阐明了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道理。这就从根本理论上否定了“两个凡是”。文章在党内外和广大干部群众中激起了强烈反响,同时也遭到一些人的非议和指责。

                              1978年6月2日,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针对当时的形势再次精辟阐述了毛泽东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这个讲话在关键时刻给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以有力的支持。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jpg

                              6月24日,《解放军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从理论上系统地回答了对于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提出的种种责难,得到了当时担任中央军委秘书长的罗瑞卿的支持和帮助。同时,中央和地方报刊也发表了许多阐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其中包括中央和国务院各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人民解放军各总部、各部队领导同志的文章,从而推动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在全国轰轰烈烈地深入展开。

                              这场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推动了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了重要的思想准备,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这场大讨论,为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奠定了思想基础。


                              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历史意义何在?

                              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奠定了思想基础。

                               

                               

                               

                              董振堂

                              董振堂.jpg

                              董振堂(1895—1937),字绍仲,河北省邢台市新河县人。

                              1931年,董振堂被调到江西“剿共”。“九一八”事变后,他反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思想日益倾向革命。同年12月14日和赵博生、季振同等率领第26路军1.7万余官兵举行宁都起义,宣布加入红军,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34年10月,董振堂率部参加长征,红5军团担任最艰苦的后卫任务,多次完成阻击国民党军的任务,为保障中央红军主力北上立下了赫赫战功,红5军团因此荣膺“铁流后卫”的光荣称号。长征中,红五军团湘江血战和金沙江阻击战中发挥了尤其重要的作用。

                              董振堂6.jpg


                              经过湘江战役,红5军团第34师全军覆没,师政委程翠林、政治部主任蔡中均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师长陈树湘受敌人追击身负重伤,被俘后也英勇牺牲。作为红军后卫的红5军团,由两个师1万余人减少到一个师不足5000人。军团长董振堂几天几夜没有休息,亲临前沿阵地指挥战斗.

                              1935年5月,在金沙江阻击战中,因缺乏渡船,为掩护兄弟部队过江,军委不得不一再命令第5军团延长撤防日期。从3天3夜,到6天6夜,一直到9天9夜。不足5000人的红5军团,硬是把1万多名敌人,死死地拖在阵地前。董振堂下令:“就是只剩一个人也要守住阵地,没有命令绝不撤离,保证主力安全过江。”

                              1626404944596935.jpg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后,红5军被编入西路军,向宁夏、甘肃、新疆方向进发。

                              1937年1月12日,董振堂率部在甘肃高台县城与六七倍于己的敌人浴血苦战,战至最后一人一弹,于20日壮烈牺牲。时年42岁。 


                              久久不一样的黄色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