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整顿
1975年,邓小平根据毛泽东提出的“安定团结”、“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指示,开始全面整顿。全面整顿分几个步骤,包括:工业整顿,农业、科技、文教整顿,军队整顿,落实干部政策,以及制裁动乱分子。随后,邓小平开始准备党的整顿。
1975年7月4日,邓小平对中央读书班第4期学员发表讲话,提出现在“主要是讲加强党的领导,反对派性,把毛泽东同志树立的优良作风发扬起来”。他首先传达了毛泽东的三条重要指示:学习理论反修防修;要安定团结;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并指出这三条指示互相联系,是个整体,是这一时期工作的“纲”。
他又提到:国内有许多事情要做,特别是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邓小平针对当时相当一部分地方党的领导没有建立起来,党的领导削弱的状况,提出了整顿党的任务,特别是在党的领导和党的作风方面进行整顿。认为解决党的领导这个问题,关键是建立省委一级的领导;要维护省委的领导,帮助省委建立威信,使省委对各项工作都能够领导起来,进而推动地委、县委的领导工作,从而全面实现党的领导。
同时,邓小平还提出必须把毛泽东树立的党的优良作风发扬起来,特别注意反对派性。他要求党员要按照党的章程办事,遵守党的纪律,不能搞宗派主义,树山头、垒山头。提出解决各地区、各部门的问题,都要从反对派性,增强党性人手。邓小平继整顿军队,整顿铁路和钢铁工业之后,又提出了整顿党的任务,使全面整顿向更深层次发展。他提的“三项指示为纲”后来遭到了错误的批判,成为诬陷他“右倾翻案”的主要“罪状”之一。
全面整顿,对于战乱后的恢复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也极大地增强了邓小平在全党和全国人民心中的威望,成为后来改革开放的先声。
全面整顿有什么作用?
全面整顿,对于全面动乱之后的国民经济恢复和党与国家正常工作秩序的恢复,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邓仕均
邓仕均(1916—1951),男,1916年出生于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1916年生,1932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1935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二万五千里长征,参加过腊子口、山城堡、平型关、保北等100余次战役战斗。作战机智果敢,英勇顽强,12次负伤,9次立功,获“战斗英雄”、“生产模范”、“工作模范”等称号。
1940年8月,在攻占山西省娘子关磨河滩车站战斗中,乘雨夜率全连向据险筑垒、数倍于己的日本军队发起攻击,一举冲上磨河滩车站。增援日军在铁甲车和大炮配合下,向第1连发起强大攻势。时值山洪暴发,河水陡涨,处于敌众我寡,三面受敌一面临水的危险境地。他临危不惧,忍受伤痛,坚持指挥全连与敌激战5个小时,打退日军10余次进攻,毙伤敌200余人,涉水突出重围。
1943年9月,在北岳沟反“扫荡”战斗中,日军2000余人向刚刚转移到北岳沟的第5团发起突然袭击。第1连奉命掩护团主力转移,他指挥全连先敌抢占制高点,连续打退日军在飞机、大炮掩护下的7次冲锋,坚守阵地一昼夜,毙伤日军70余人,圆满完成掩护团主力安全转移的任务。同年,在甘石沟反“扫荡”战斗中,率全连同日军1500人激战,毙敌30余人,冲破日军合围。
1951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任团长。5月,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中,奉命率部向敌军阵地纵深穿插,于洪川江南岸凤尾山击退敌“联合团军”4个营兵力的多次反扑,歼敌200多人。完成任务后奉命转移,在强行通过炮火封锁地带时英勇牺牲,时年3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