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隆会议
万隆会议,即1955年4月18日至24日,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团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这是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这次会议由于在万隆召开,所以也称万隆会议。
1955年1月15日,印尼总理代表缅甸、锡兰、印度、巴基斯坦四国总理致电中国政府,邀请中国参加当年在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2月10日,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复电,同意与会。
对于亚非会议,美国等西方国家一开始就抱着极端敌视的态度,并以“经济援助”等手段分化亚非国家。4月11日,中国代表团包租的印度航空公司飞机“克什米尔公主”号飞离香港启德机场后约5小时,在南中国海上空爆炸坠毁。中国和越南代表团工作人员以及随同前往的中外记者共11人遇难。周恩来总理由于临时应邀访问缅甸而改变出国航线才得以幸免。这一事件系美国中央情报局参与策划,由台湾特务制造的。
4月18日至24日,亚非会议在万隆举行,出席会议的有29个国家,中国是参加亚非会议的两个社会主义国家之一,成为会议矛盾的焦点。为了使29个与会国达成基本一致,周总理领导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灵活外交,他们将事先准备好的书面发言稿散发给各国代表,利用短暂的休会时间起草了补充发言。发言自始至终贯穿了“求同存异”和“和平共处”的原则。
万隆会议十项原则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提出,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先是周恩来总理于1953年12月底在会见来访的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所承认和接受,并载入了包括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宣言在内的一系列重要国际性文件,对推动国际关系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发挥了重大历史性作用。
亚非会议是中国外交活动的一次重大成功,是中国争取亚非国家支持、促进与亚非国家往来跨出的第一步。
什么是万隆精神?
万隆精神的内涵是:团结,友谊,合作。1955年,由亚非国家自发举行的一次重要国际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会议在中国、印度、缅甸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提出了万隆会议十项原则,即万隆精神。
韦拔群
韦拔群(1894年-1932年10月19日),广西东兰人,壮族,曾用名韦秉吉、韦秉乾、韦萃
在五四运动影响下,1920年离开黔军到广州加入“改造广西同志会”,次年回东兰从事农民运动,先后组织“改造东兰同志会”(后称农民自治会)和“国民自卫军”(后称农民自卫军),把农民运动和武装斗争逐渐结合起来。
1926年领导成立东兰县革命委员会,任主任,同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仍在当地坚持武装斗争。
从1931年春到11月,桂系军阀白崇禧指挥数千国民党军队,对右江苏区进行了2次大规模“围剿”。韦拔群指挥根据地军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游击斗争,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围剿”。
1932年8月,白崇禧坐镇东兰,指挥国民党军近万人,在当地民团的配合下,对右江根据地的中心——东兰县西山进行了空前规模的围剿。面对越来越严重的敌情,韦拔群毫不畏惧,从容对敌,指挥根据地军民给进犯的国民党军以重大杀伤。白崇禧见军事“围剿”没有奏效,就一面增加兵力,一面在革命阵营内部收买意志薄弱者,企图暗杀韦拔群。
作为一名坚定的革命者,韦拔群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他一家20人,有10多人包括他的儿子韦述宗惨遭敌人杀害。但这些都没有动摇他的革命意志,他坚定地说:革命者要不怕难,不怕死,坚决为人民的利益牺牲自己的一切。”
1932年10月19日凌晨,韦拔群被叛徒杀害于广西东兰赏茶洞,时年3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