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的建设 > 党群活动
                              党史百人百事第三十七期——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黄公略
                              来源:新乡平原国资综合部     发布日期:2021-06-25    浏览次数:534次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1954年秋天,北京政法学院的学生在赶制一个模型。

                              1624613206702949.jpeg

                              上面这几个大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出自这一年颁布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那么,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如何制定出来的呢?

                              随着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加强国家政治、法律上层建筑领域建设,更好地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成为重大而迫切的任务。1953年12月27日,毛泽东带着宪法起草小组成员,乘专列来到风景如画的杭州。毛泽东亲自挂帅,做一项为新中国法制建设奠定千秋基业的大事,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624613253685698.jpeg

                              毛泽东广泛阅读和研究了世界各类宪法,他认为,制定本国宪法,参照别国宪法和中国历史上有过的宪法,是完全必要的。人家好的东西,结合中国国情加以吸收;不好的甚至反动的东西,也可以引为鉴戒。

                              1954年2月24日,毛泽东致信在北京主持工作的刘少奇,提交“二读稿”。两天后,提交“三读稿”。落款处的时间,都是“上午二时”。2月28日和3月1日,刘少奇在北京主持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并基本通过了宪法草案的初稿“三读稿”。3月12日、13日和15日,刘少奇再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专门讨论毛泽东于3月9日提交的“四读稿”。3月17日,毛泽东一行回到北京,立即着手准备召集宪法起草委员会会议,讨论宪法草案。

                              1624613281666997.jpeg

                                3月23日下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中南海勤政殿举行。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陈云、董必武、邓小平和宋庆龄、李济深等出席会议。会议决定对宪法草案的初稿组织讨论修改。

                              经过81天的广泛讨论和反复修改,宪法草案刊登在1954年6月15日的《人民日报》上,提交全国人民公开讨论。一时间,讨论宪法成为人民群众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

                              历时近三个月,全国1.5亿余人参加了讨论,共提出了118万多条修改和补充的意见和问题,由各地党政领导部门及时上报中央,宪法起草委员会认真讨论、再作修改。

                              1624613309723865.jpeg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54年9月15日在北京召开,会前,由普选产生的人大代表,带着神圣的使命从祖国的四面八方云集北京。大会开幕之前,又一次征求了代表们的意见,并对草案做了最后两处修改。20日,与会代表1197人全票通过宪法草案。

                              周总理说:“现在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1954年9月20日通过。”

                              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无论它的内容,还是它产生的过程,都体现了人民在这个国家至高无上的地位。

                               


                              第一部宪法得意义?

                              1954年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真正体现人民的意志反映人民意愿。是新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奠基石。

                               

                               

                               

                               

                               

                               

                               

                              黄公略

                               1624613336380303.jpg


                              黄公略(1898—1931),湖南省湘乡人。

                               

                              1922年秋,黄公略与李灿彭德怀一起考入湖南陆军讲武堂,1923年8月结业后回湘军第2师3旅6团任副连长、连长。

                               

                              1927年1月,黄公略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高级班。12月,黄公略参加了张太雷、叶剑英、叶挺领导的广州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11月彭德怀滕代远率5军主力赴井冈山后,他率部留在平江、浏阳一带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湘鄂赣苏区。曾先后组织发动了毛田、鲁家湾、老乌塅、金坑等地暴动,指挥了白沙、大胜、永和等战斗,消灭大量国民党驻军和挨户团,在平江、浏阳、修水、铜鼓等县境内开辟了数块根据地。

                               

                              在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三次反“围剿”中,黄公略执行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指挥红3军英勇作战,屡建战功。在龙冈战斗中击退中国国民党军队第18师的连续进攻,在富田战斗中配合兄弟部队歼灭中国国民党军队第28师大部和47师1个旅一部,在老营盘战斗中歼灭国民党军第9师独立旅。当时,黄公略以其出色的军事才华和对革命的赤胆忠心,在苏区军民中享有崇高威信,与朱德、毛泽东、彭德怀被并称为“朱、毛、彭、黄”。

                               1624613396659047.jpg

                              1931年9月15日,第三次反“围剿”结束后,他率部转移,途经江西吉安东固六渡坳时,遭敌机袭击,不幸身中数弹,壮烈牺牲,时年33岁。广大红军将士为失去一位不可多得的将才而万分悲痛。在追悼大会上,毛泽东撰写了一副挽联,高度评价了他光辉一生:
                                广州-不死,平江-不死,而今竟牺牲,堪恨大祸从天落;
                                革命战争有功,游击战争有功,毕生何奋勇,好教后世继君来。



                              久久不一样的黄色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