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的战役,由于参战兵力达105个团 ,故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百团大战分为3个阶段。1940年8月20日至1940年9月10日为第一阶段,中心任务是摧毁正太路交通。1940年9月22日至1940年10月上旬为第二阶段,主要任务是继续破坏日军的交通线,并摧毁日军深入抗日根据地的主要据点。1940年10月上旬到1941年1月24日为第三阶段,主要任务是反击日军的报复性"扫荡"。
据八路军总部1940年12月10日的统计,百团大战仅前三个半月期间,进行大小战斗共1824次,重击了日伪军的反动气焰,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军正面战场的作战,极大地振奋了全国的抗战信心。
Q&A
1.历史意义
百团大战是抗战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它打出了敌后抗日军民的声威,振奋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在战略上有力地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
2.百团大战的影响
百团大战是在国共合作时期由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意义非凡,影响重大。
共产党通过百团大战,打出来了自己的名气,用实际行动为自己争取了地位。之前国民党占据舆论宣传优势,一直向民众宣扬共产党沽名钓誉,毁谤他们只是利用战争来提高知名度并没有参与抗战活动。百团大战取得大规模胜利后,老百姓夹道欢迎八路军,他们从心里钦佩共产党大无畏的勇气,开始逐渐认清国民党虚伪的面目,为军民统一抗战奠定了广泛基础。
任弼时(1904年-1950年),原名任培国,湖南汨罗人。
人物生平:
1920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7月任团中央总书记,1927年5月在中共五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大革命失败后,任弼时于1927年8月7日出席在汉口召开的中共中央紧急会议,积极主张土地革命,当选为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委员。1928年在中共六大上继续当选为中央委员,1931年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1935年11月,任弼时与贺龙等率红二、六军团长征。1936年7月,任弼时担任红二方面军的政治委员。12月,任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主席团成员。长征中,任弼时坚定地拥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同张国焘的分裂行为做斗争,力促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全国抗战爆发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开赴抗战前线,任弼时担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主任。1938年3月,代表中共中央赴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汇报中国抗战形势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和任务。回到延安后,受中央委托主持《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工作。1943年3月与毛泽东、刘少奇组成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书记处。1945年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
1946年后,他和毛泽东、周恩来一起转战南北,参与中央重大决策。在西柏坡简陋的农村指挥所里,任弼时协助毛泽东等指挥了三大战役。1949年春天,任弼时参加了七届二中全会。
1950年10月,应朝鲜党和政府的请求,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在此期间,中共中央连日开会,尽管医生规定任弼时睡眠时间应退席,但对事业和工作恪守着“能坚持走一百步,就不该走九十九步”准则的任弼时,长期抱病工作。他常常坚持到深夜。病逝前的一星期,他还和基层干部在办公室座谈,调查农村党员的思想情况。
1950年10月25日凌晨,任弼时突发脑出血,27日中午在北京逝世,终年46岁。
任弼时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卓越的领导人。他的思想理论贡献是毛泽东思想的一部分,他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从1933年开始任中共湘赣区省委书记兼省军区政治委员;长征途中,先后担任红六军团政治委员和红二方面军政治委员、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政治委员等职;抗战爆发后,任八路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主任。他长期担任军队政治工作领导职务,在中国革命斗争的峥嵘岁月中,坚持开展卓有成效的军队政治工作,并摸索总结出完整的经验,取得辉煌的成绩,为我军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