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100周年大事记——党领导的三大起义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转入低潮。中国共产党在黑暗中高举起革命的旗帜,在各地组织武装起义,以血与火的抗争回答了国民党的屠杀政策。根据中共中央的部署,先后组织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
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2时,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下,开始了南昌起义,当时中国共产党所能掌握的部队,大都集中在南昌附近,叶挺指挥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贺龙指挥的二十军;朱德指挥的军官教育团和南昌公安局的两个保安队;以铁军为骨干组成的第四军第二十五师。
南昌起义会师图片
因此中国共产党决定首先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7月25日,周恩来来到南昌,随后刘伯承、聂荣臻等陆续到达,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28日,成立起义总指挥部,任命贺龙为总指挥。起义原定在7月30日举行,但因张国焘竭力阻挠而被迫推迟。周恩来等同志与张国焘进行了坚决斗争,并于8月1日凌晨二时,在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前敌委员会和贺龙、叶挺、朱德等领导下,率原北伐军三万多人在南昌举起义旗。经四、五小时的激战,歼灭了南昌城内的反动军队,建立了革命政权——革命委员会。
南昌起义图片
起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疯狂反扑,调遣军队包围南昌。8月5日,起义部队按计划撤离南昌南下广东,经临川、广昌、瑞金、汀州等地, 9月底, 到达潮州、汕头,遇到了优势敌军的围攻,起义军大部被打散,保留下来的一部转入海陆丰,一部在朱德、陈毅率领下转战湘南。1928年4月,朱、陈率部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
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带有全局意义的一次武装起义。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把中国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立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创造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是中国共产党独立地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毛泽东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即红军)举行的一次武装起义。
1927年,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国民党内的反动势力开始背叛革命,特别是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彻底失败了。 为了挽救革命,消除党内右倾投降主义的影响,1927年7月12日,中共中央在共产国际的指示下召开紧急会议 ,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路线 ,决定在革命基础较好的湖南、湖北、江西、广东4个省举行秋收暴动 ,实行土地革命 ,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毛泽东领导起义图片
1927年8月,共产党领导的原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警卫团奉党中央之命参加南昌起义,途中得知起义军已退出南昌,便来到湘、鄂、赣三省交界的修水驻扎待命。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和开展土地革命的总方针。毛泽东在会上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会议决定派毛泽东去湖南改组中共湖南省委和领导秋收起义。
1927年8月12日,由共产党员卢德铭任团长的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和平江工农义勇队到达修水县城,并与8月下旬抵修城的通城、崇阳农民自卫军在本县山口统编成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余洒度、余贲民任正副师长,下设4个团,1、4团驻修水,毛泽东任前敌委员会书记。卢德铭任总指挥,总指挥机关设在县城,修水地方党组织积极配合,发展武装,组织群众支持起义军。师部参谋长何长工、副官杨立三,根据前敌委员会指示,在修水设计并制作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军旗和臂章。“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与此同时,根据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党中央积极准备湘、鄂、赣、粤四省秋收暴动。
秋收起义图片
1927年8月18日,在长沙市郊沈家大屋召开改组后的湖南省委第一次会议,讨论制定秋收起义计划,成立前敌委员会,毛泽东任书记。
1927年9月初,湖南省委决定1927年9月9日开始破坏粤汉和株萍铁路,11日各县起义,16日长沙起义。毛泽东在江西安源张家湾召开军事会议,讨论秋收起义具体部署。参加起义的主力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没有赶上参加南昌起义的原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是叶挺独立团的新兵组建的),另一部分是湖南平江和浏阳的农军、鄂南通城和崇阳的部分农民武装、安源煤矿的工人武装等。
秋收起义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点。秋收起义和向井岗山进军,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
广州起义
1927年4月、7月,国民党内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相继叛变革命后,广东省国民党当局亦在广州等地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实行白色恐怖。9月中旬,国民党武汉政府所属张发奎第二方面军第4军,乘国民党南京政府所属第8路军在广东省东江地区进攻南昌起义军之际,从南昌进至广州,同桂系军阀李济深争夺广东地盘。张发奎初到广州时,为稳定其统治,曾一度以国民党“左”派面目出现,采取一些欺骗政策,企图获得广州工人阶级和市民的支持。
国民党制造白色恐怖
12月11日3时许,在张太雷、叶挺、黄平、周文雍、叶剑英、杨殷等领导下,教导团全部、警卫团一部和工人赤卫队共5000余人(其中工人赤卫队3000余人),分数路向广州市各要点发起突然袭击。在广州的苏联、朝鲜、越南的部分革命者也参加了起义。东路,教导团主力在叶挺直接指挥下,迅速将驻在沙河的1个步兵团打垮,俘敌600余人,缴获部分武器,继之消灭了驻燕塘的炮兵团,尔后回师市区,协同工人赤卫队攻占了公安局。中路,教导团一部和工人赤卫队攻占了国民党广东省政府及其以北的制高点观音山(今越秀山)等地。南路,警卫团第3营及工人赤卫队一部向第4军军部、第4军军械库等地攻击,遇到顽强抵抗,未能攻克。与此同时,广州市郊芳村、西村等地的农民也举行起义,一部进入市区配合起义军的行动。起义军民经过4个多小时的战斗,除第4军军部、军械库和第4军第12师后方办事处之外,珠江以北市区的国民党军、保安队和警察武装均被消灭,缴获各种炮20余门,各种枪1000余支。当日上午,广州市苏维埃政府成员和工农兵执行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宣告广州市苏维埃政府成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苏兆征为主席(在苏未到广州前由张太雷代理)。会后发布了《广州苏维埃宣言》《告民众书》以及有关的法令。
广州起义图片
当天,广州市工人、农民和市民欢欣鼓舞,热烈拥护革命政府,积极参加起义。广州起义爆发后,国民党广东省政府主席陈公博及张发奎、黄琪翔(第4军军长)等人仓皇逃到驻珠江南岸海钟寺第5军军部,并立即电令驻肇庆地区的第12师、第26师第78团,驻东江地区的第25师,驻顺德地区的教导第1师第1、第2团等部,急速回防广州。12日,张发奎所部3个多师和驻守广州珠江南岸李福林的第5军一部,在英、美、日、法帝国主义的军舰和陆战队支援下,从东西南三面向起义军反扑。起义军和工农群众同优势的国民党军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浴血奋战,但终因众寡悬殊,遭到严重损失,起义主要领导人张太雷牺牲。这时,张发奎的后续部队陆续到达,情况非常严重,在此危急时刻,起义军总指挥部为保存革命力量,于12日夜下达了撤出广州的命令。起义军余部1000余人于13日凌晨撤出广州,在花县(今花都区)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4师,后经从化、紫金等地进至海丰、陆丰县境,加入了东江地区的革命斗争;另有部分人员转移到广西右江地区,后来参加了百色起义;还有少数人员撤往粤北韶关地区,加入了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后来上了井冈山。国民党军重占广州后,对未及撤离的起义军、工人赤卫队和拥护革命的群众,进行了血腥的镇压,惨遭杀害者达5000余人。广州起义是我党为挽救革命向国民党反动派进行的又一次积极的、英勇的反击。
三大起义意义重大,首先是建立了自己的正规军队,打响了反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其次,也建立了革命根据地,为后来红军建立和发展奠定基础;最后,确定了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开始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
南昌起义和八一建军节的关系?
八一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的标志,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6月30日的建议。决定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从此,8月1日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和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为什么叫秋收起义?
1927年的秋收季节,闻名后世的秋收起义在修水吹响了工农革命的号角,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在总书记毛泽东和总指挥卢德铭的领导下在湘东赣西的辽阔土地上演了一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武装革命斗争。这就是为什么叫秋收起义的来由。
秋收起义正式爆发日是1927年9月9日,正是中秋节,那为什么叫秋收起义而不是中秋起义呢,因为这仅仅是起义的开端,一开始由于革命部队里很多人都缺乏作战经验,装备和武装主力的敌强我弱使部队很快落于革命形势的下风,加上邱国轩的叛变,起义军严重受挫。毛泽东当机立断,意识到我方力量不足的他紧急应变,指挥部队向南进军,到敌方力量薄弱的农村中去发展革命力量。不料进军途中还是遭遇重重困难,部队在江西芦溪镇被敌方军队伏击,包括卢德铭在内的几百人因此牺牲,仅存不到一千的革命力量。接着在三湾村,毛泽东对缺乏思想觉悟和组织纪律性的部队进行了整编。直到10月27日,经过“三湾改编”的起义军才终于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因此这次革命起义持续了较长的时间,正值秋收季节,称为秋收起义也最为妥当。
100位共产党人的故事——卢德铭
卢德铭(1905年6月9日—1927年9月23日),又名继雄,字邦鼎,号又新,四川自贡人,中共党员。
1905年6月9日卢德铭出生于四川省宜宾县双石乡狮子湾(今四川省自贡市自流井区仲权镇民主村狮子湾)的一个富裕家庭。其父卢安炳通书理,因此幼年受良好的私塾教育,1919年就读白花高等小学堂。
1921年考入成都公学。在学期间,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阅读《新青年》、《洪水》、《马克思传》、《共产主义ABC》书刊,开始接受共产主义思想,关心时事,对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和军阀连年混战强烈不满,认为:“要打倒列强,铲除军阀,只有靠枪杆子的实力才行。”
1923年中学毕业后决心投笔从戎,1924年春赴广东报考黄埔军校。
1924年初,卢德铭到广州投考黄埔军校,因路途遥远错过考试时间,经本乡一个国民党员介绍,面见孙中山,面试合格后,破例进入黄埔军校第二期重兵队学习。不久,即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东征战役,任学生军侦察长。
1925年2月,卢德铭任东征学生军侦探长,率学生军60人参加讨伐陈炯明的战斗,数次化装潜入陈炯明军侦察情报,提供了大量兵力、将官部署、火力配备的信息,为主力部队做出正确的战斗指挥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北伐建功
1925年11月,叶挺独立团在广东肇庆成立,卢德铭任该团二营四连连长,随部队在广东西江、高要、广宁一带反击地主武装,帮助当地成立农会,开展农民运动。
1926年5月,叶挺独立团担任北伐军先锋,卢德铭随团进发。卢德铭在第一次北伐战役中率部坚守渌田镇,为主力部队夺取攸县创造了有利条件;攻克平江、汀泗桥、贺胜桥,顺利打开了武昌的门户,为第一次北伐成功奠定了基础。6月初,率部坚守渌田镇,打垮进攻部队,并主动发起反击,最终全歼敌人。在平江、汀泗桥、贺胜桥战斗中,卢德铭表现优异,战功卓著,晋升为第一营营长。攻克武昌后,独立团改编为第二十五师第73团,卢德铭任参谋长。
北伐先锋
南昌起义
1927年6月,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在武昌成立警卫团,卢德铭受中国共产党委派担任团长。时值“马日事变”后,湖南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遭到杀害,上级党组织决定把在湖南工作的一批领导骨干转移到武汉。卢德铭利用职务便利,将宛希先、何挺颖、何长工安排在警卫团担任各级干部,既保存了革命力量,又加强了中国共产党对这支部队的领导。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发动南昌起义。卢德铭与团参谋长韩浚、团指导员辛焕文研究,决定响应南昌起义,利用张发奎的调令将部队带走。8月2日,他率领警卫团2000官兵东下,前往江西南昌参加起义。然而,当部队抵达奉新县时,得知起义部队已南下,未赶上南昌起义,并且由于张发奎部队的堵截,警卫团与南昌起义部队联系中断。于是改变计划,将部队带到湘鄂赣三省交界的修水休整待命,并与中共湖南省委负责人夏曦取得联系。夏曦命令卢德铭继续参加南昌起义。当途经武汉时,当地党领导向警予请示中央,否定了夏曦的命令,令其返回原部队。卢德铭在农协干部护送下返回修水,参加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 。
卢德铭的行军书
秋收起义
1927年9月9日,卢德铭率领警卫团参加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一师一团,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委员,并任起义部队总指挥。当天,率起义部队一团从修水西门出发,到渣津一带宿营。10日,攻下朱溪厂,越过修水、平江边界,打下了平江的龙门厂。
9月11日,路过金坪攻打长寿街时,腹背受敌,情况危急。为保存革命实力,他反对硬拼,当即组织反击,然后安全撤退,带领一团向浏阳转移。起义部队原计划夺取长沙,后因双方力量悬殊,各起义部队先后遭到挫折。此时,党内出现意见分化,一方面师长余洒渡坚持“取浏阳直攻长沙”的意见,另一方面毛泽东提出改变攻打长沙,转向山岭中进行武装割据的主张。卢德铭坚决支持毛泽东的作战计划和主张,支持起义部队上井冈山。会议上经过激烈争论,最后通过了毛泽东的主张。
9月20日中国工农革命军在毛泽东领导下,由浏阳文家市出发,向井冈山进军,经桐木、小枧,22日到达萍乡芦溪宿营。
9月23日拂晓,部队从芦溪更田村宿营地出发,江西军阀朱培德部队江保定保安特务营,和江西第四保安团从萍乡赶来尾随追击,部队行进在离开芦溪15华里的山口岩时,后卫第3团遭敌军数路夹击,部队损失严重。
为掩护部队前进,卢德铭挺身而出,从前队折回,带领一个连抢占高地阻击特务营和保安团,同时指挥被打散的第3团官兵向前卫部队靠拢,在此过程中被一颗子弹击中右胸,壮烈牺牲。时年22岁。
毛泽东痛惜不已,叹道:“还我卢德铭!给我3个师也不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