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100周年大事记——北伐战争
北伐战争是指1926年到1927年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口号下进行的反对北洋军阀的革命战争。
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直、皖两系,奉系军阀和其他地方军阀也相继形成。各军阀间为争夺地盘,扩充实力,连年混战,民不聊生。打倒北洋军阀,结束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已成为中国人民的迫切要求。孙中山先后组织北伐,均未如愿。
北伐誓军阅兵式
1924年1月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后,经过两年艰苦斗争,相继创建黄埔军校,建立革命军队,平定广州商 团叛乱和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叛乱, 成立国民政府,编组国民革命军,进行东征和南征,从而统一和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和革命政权。接着,又实现了广东与广西的统一。同时,共产党领导的以“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和广东农民运动为标志的全国工农革命群众运动空前高涨。所有这些,为北伐战争奠定了政治、经济、军事和群众基础。
1926年1月,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统一全中国的纲领。2 月,中共中央特别会议确定从各方面准备北伐。
北伐军队
辛亥革命失败后,北洋政府腐败无能,军阀内部派系林立,军阀割据一方。广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1924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国共两党形成了统一战线。1926年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特别会议,明确指出党在目前的主要任务是推动广东革命势力向北发展。为了实现国家统一,结束军阀割据的局面,1926年7月9日,广东国民政府领导的国民革命军十万人正式出师北伐。
9月17日,冯玉祥率部在绥远五原(今北伐军首先向军阀吴佩孚部队盘踞的湖南、湖北进军。共产党人叶挺领导的、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组成的第四军独立团是北伐先锋。北伐军主力于7月11日进入长沙,又分三路攻取湖北。8月19日,中路军发起总攻,先后攻占平江、岳阳,切断粤汉路。接着进入湖北境内作战。进入湖北后,吴佩孚企图凭借汀泗桥、贺胜桥的险要地势阻止北伐军的进攻。经过浴血奋战,至8月,北伐军先后攻克武长铁路线上的军事要隘汀泗桥、咸宁、贺胜桥,击溃吴佩孚主力并在10月10日攻占武昌。
北伐军挺进武昌图片
叶挺独立团战功卓著,所在的第四军获得了“铁军”称号,叶挺更是被誉为北伐名将。曹渊等一批共产党员在战斗中壮烈牺牲。接着,北伐军连下汉阳、汉口、武昌。至此,吴佩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北伐军取得了两湖战役的决定性胜利。与此同时,北伐军向江西进军。10月上旬以前,北伐军两次进攻南昌,均付出重大伤亡,被迫撤除南昌之围。11月初,北伐军对江西孙传芳部各据点发动总攻,11月8日占领九接着,北伐军出兵福建,于1926年12月间占领福建全省并乘胜追击,向浙江挺进,福建,浙江等省的军阀也纷纷倒向北伐军。
叶挺独立团图片
在北伐进军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在军队、政治工作以及发动工农群众反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北伐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各级组织输、救护、宣传、联络等工作,为北钱胜利进军提供了有力保障。
北伐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为以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北伐仅一年时间,基本消灭了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军队,重创了军阀张作霖的军队,沉重地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加速了中国革命历史的进程。
这次战争中途夭折的教训,使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建立无产阶级军队,开展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北伐战争是一场规模空前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加速了中国革命历史的进程。虽然中途夭折,但这次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次战争中途夭折的教训,使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建立无产阶级军队,开展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从从而开始走上创建中国工农红军,进行土地革命,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崭新革命道路。
北伐战争算成功吗?
不算是完全的成功,因为国民党中蒋介石中途背叛革命,所以北伐到一半中断过,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伐战争最后消灭了吴佩孚与孙传芳两大军阀,并为以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所以也有很大的成功之处。
100位共产党人的故事——曾中生
曾中生(1900--1935),原名曾钟圣,中国工农红军杰出指挥员,军事家。1900年6月生于湖南兴宁县(今资兴)。1926年6月,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前敌总指挥部组织科科长。
1917年秋考入郴州第七联合中学 (今郴州一中),1920年投笔从戎,
1921年从学校毕业到县乐成高小任国文教员。1923年毅然离开军阀部队,接触革命理论。
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在校期间,参加中共党组织领导的“青年军人联合会”,是《青年军人》撰稿人之一。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 曾中生参加北伐战争,在国民革命军第8军前敌指挥部政治部任组织科科长,参与在所部建立政治机关,秘密发展中共组织,开展部队政治工作。
1927年“四一二”蒋介石叛变革命后,他积极联合国民党左派,参加讨蒋斗争。同年9月,赴苏联莫斯科,入中山大学学习。
1928年冬回国,先后任中共中央军事部参谋科科长、中共南京市委书记、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武装工农部部长。
1930年9月以中共中央特派员身份被派到鄂豫皖苏区,任中共鄂豫皖特委书记兼军委主席。11月28日到达湖北黄安,此时正值国民党军鄂豫皖根据地发动第一次“围剿”。面对国民党军的进攻,红军第1军主力已东出皖西,在此危急之际,他沉着、果断地组成中共临时特委和临时军委,统一指挥反“围剿”斗争,在曾中生的指挥下,以鄂豫边的6个特务队和6个教导队等地方武装共300余人及广大红色补充师为基础,组成3路指挥部,与第15军、第1军相配合,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迫使“围剿”军不敢冒进和分散“清剿”。在东线皖西地区,红1军攻克金家寨,歼国民党军1000人,歼国民党军3个团,击溃3个团。俘虏团长以下3000余人,取得了连续作战的胜利。对入侵鄂豫边中心区的国民党军,曾中生指挥3路指挥部开展游击战,进行袭扰和围困,搞得“围剿”军提心吊胆,进展异常缓慢。红15军随即由商南赶来,重点打击“围剿”军的弱点,使其穷于应付,处处碰壁,最后不得不退守各城镇据点,转入守势。
1931年1月3日,红1军由皖西地区西返,在商城的四顾墩地区又歼灭“围剿”军1个团。至此,国民党军发动的第一次“围剿”被打破,红军取得了反“围剿”的胜利。随后曾中生主持制定建设根据地的各项政策,创办军政学校,整编红军主力,将红1军与红15军合编为红4军。鉴于“围剿”军已取守势,决定发动进攻作战,与地方武装相配合拔掉根据地内的国民党军孤立据点,使红军和根据地得到迅速发展。4月,国民党纠集了11个师的兵力,对鄂豫皖根据地发动了第二次“围剿”。曾中生继续领导根据地的军民,开展反“围剿”斗争,独山一战歼国民党军2000余人,浒湾一役,歼国民党军近千,桃花一仗,歼国民党军近两个营。至5月底,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鄂豫皖根据地的第二次“围剿”。与此同时,张国焘到达鄂豫皖根据地,撤销原中共鄂豫皖特委,成立中共鄂豫皖分局,张任书记。曾中生被调任红4军政治委员。他坚决反对张国焘错误的军事行动方针,为此,屡遭打击,张国焘撤销了他红4军政治委员职务,曾被降为独立第1师师长。12月,国民党军第69师乘红军主力围攻麻城之机,侵入黄安高桥地区。曾中生指挥独立第1师奋起迎战,配合红军主力,打得69师狼狈逃窜,溃不成军。
1932年,由于张国焘作战指挥方针的错误,鄂豫皖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遭到失败,曾中生在七里坪战斗中负伤。红军主力退出鄂豫皖根据地,曾中生以书面形式向张国焘陈述大家对他错误领导的意见。张国焘被迫在小河口召开师以上干部会,成立了前敌委员会,以示加强集体领导。接着又委任曾中生为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长。1932年底,红四方面军进军川北,开辟川陕革命根据地。曾中生因负过重伤,行动极不方便。但他仍以顽强的毅力,越过蜀道天险,到达川北。在此期间,他虽处境艰难,仍致力于加强部队军事训练,注重军事理论研究,系统地总结红四方面军反“围剿”作战经验,写了《与川军作战要点》、《游击战争要诀》和《与“剿赤军”作战要诀》等。这些军事理论著作,作为广大指战员的学习教材发到部队。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毛泽东看过这些对这些著作后对之大加赞赏,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我党我军系统的游击战、运动战理论,在我军历史甚至世界军事史上影响深远。
1933年9月,张国焘以“右派首领”等罪名逮捕了曾中生,对他长期监禁。但曾中生坚贞不屈,据理驳斥,继续坚持同张国焘进行斗争。1935年6月,红四方面军与中央红军会师。曾中生喜出望外,认为红四方面军得救了,革命大有希望了。他给中央写信,要求工作,愿接受中共中央审查。结果他写给中央的信被张国焘扣留,张不许他同党中央领导同志见面。1935年8月中旬的一个夜晚,张国焘派人将曾中生秘密杀害于四川西北部的卓克基。时年35岁。
1945年,党中央为曾中生彻底平反昭雪。
1988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确定为33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后增至36位)。